神经性耳聋又称感音神经性耳聋,是听神经或各级听中枢对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听力下降,甚至听力丧失的一种疾病。神经性耳聋不能将声波变成神经信号,或人体的神经及其中枢途径发生障碍,从而不能将神经信号传入大脑。简单来说,就像是一台收音机,收音机本身没问题,但电源线坏了,所以放不出声音。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耳聋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从儿童到老年人都可能会受到神经性耳聋的困扰。声音是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手段,所以当听力下降时,人际交流就会变的困难。对于小孩子来说,会影响语言发育,对成年人来说,则会使人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流,这不仅影响人际关系,也会对个人的生活或工作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更麻烦的是,听力受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减少,获得的信息效率下降,可能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患者越是觉得在交流中有困难,就越是会回避社交,于是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断加剧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导致患者的学习、工作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而这些困难,会进一步的伤害患者,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甚至“焦虑常态化”的问题
但听力问题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听力下降还会对记忆功能产生影响。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这种影响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有研究发现,老年听力损失患者患痴呆的概率会成倍增加。听力损失与痴呆直线相关,听力损害越严重,就越可能导致痴呆的发生,听力每下降10dB,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就增加1.2倍。
另一个让人很难想到的问题是,听力损失与老人的跌倒有关。研究发现,听力损失会大大降低人体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容易发生跌倒。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19年6月,***卫健委发布的《老年人防跌倒联合提示》中指出,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害死亡的首要病因
因此,听力受损,是需要我们特别重视,及时解决的健康问题。
当发现听力受损时,一定要先到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听力检测,以明确病因,再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目前,对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手段有限,发展***快的是助听装置的应用。助听器从单纯的放大器发展为数字化助听器,技术上取得了飞跃,在佩戴更为舒适,使用也更便捷。在临床上,语频平均听力损失在35~85dB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助听器。由于助听器需要长期佩戴,因此,在选择时,除了要有良好的助听效果之外,还需要注意体验感受,这样,在日常的使用中才会更舒心。
听的清,当然是助听器的***基本要求。数字化助听器通过数字通道可分别对不同频段的声音进行计算和处理。每个通道都可以独立调节增益、压缩、输出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听力损失情况和环境情况。助听器的数字通道越多,就越可以对声音进行更细致和***的处理,以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和舒适度。
数字16通道意味着可以对声音进行更细致和更***的处理,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往往会混杂周围环境噪声,而且人的说话较低,环境噪声往往会较高。这样的话,如果对所有声音一视同仁,全部放大,就可能会产生人声小,噪音声大的问题,仍然会让人听不清。因此,需要放大较低沉的说话声,减小环境较大的噪声。宽动态范围压缩(WDRC)技术可以根据环境中各种声音的强弱,能对声音信号的低强度部分进行放大,对高强度部分进行压缩,使声音信号的动态范围与佩戴者的听觉动态范围相匹配。这样,佩戴者既能够清听低强度的声音,也能够防止高强度的噪音产生的不适感。
大刘在《三体》里曾设想,未来产品的设计是简约而克制的,把真正的科技水平隐藏在设计之后,不需要通过复杂而花哨的操作来展示所谓的“科技性”。一款好的产品,在使用上一定是简单的。目前有智能助听器会配有APP,可以自助进行验配,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手机操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操作越简单,就越便于老年人使用。通过简单而步骤清晰地指导,就能完成助听器的配置和使用。
使用电子产品,电量往往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担心在想用的时候没电,所以要随时想着充电,既麻烦又容易让人焦虑。续航时间长,而且可以在不用的时候放在耳机盒里随时充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这种焦虑感,让使用更轻松。
听力受损,已经不是老年人才会面对的问题。为了避免听力问题对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发现听力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及时干预,积极选择适合的方法解决听力问题,让生活,不再是一座孤岛。
喔爱思助听器提供通用/户外/电视/嘈杂4种情景模式,满足日常使用需求。优化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聆听体验,提高用户聆听的舒适度与满意度,重新唤醒用户对聆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