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少听力损失的朋友,在发现自己或者家人的听力下降后,会特别关心目前的听力是否能够保持。听力进一步下降,意味着听友可能需要更换更大功率的助听器,或者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不管是哪个结果,都是又将增加经济负担,又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影响。
“我的听力还会下降吗?”“我该如何保护好现在的听力?”是小编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看看哪些听力损失会继续下降,而哪些听力损失是不会持继续下降的。
在下篇中,我们将继续了解听力下降的危害,如何进行科学干预以及听友们要如何保护现有的听力,敬请关注。
传导性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按病变发生部位可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及混合性听力损失。传导性听力损失是指发生在外耳、中耳声音传导径路的任何结构或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常见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的病因有外耳道闭锁、异物、耵聍栓塞等外耳道病变,中耳炎、耳硬化症、中耳肿瘤等中耳病变等。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传导性听力损失都是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其他医疗手段来进行治疗,相应导致的听力损失也能恢复。但如果传导性听力损失进一步发累及到内耳及蜗后部位,则会导致混合性的听力损失,那么下降的听力也就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了。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由于耳蜗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路径或听中枢等部位受损伤,导致声音感受或神经冲动传导发生障碍。
一般感音神经性的听力损失,受损的部位比较特殊,除了突发性的听力损失,或者自身免疫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有希望通过药物治疗得到恢复以外,其它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的治疗的药物。
下面小编将列举常见的4种听力会进行性或者波动性下降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听力还是会继续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及速度,由于个体情况不同,无法做出准确的预估。
1、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患者会出现进行性或波动性的听力下降的一种听力损失。是指内耳的前庭导水管扩大,并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等症状,属于内耳畸形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疾病,听力下降可以从出生到青春期这一年龄段的任何时期开始发病,起病会比较突然或者隐匿。
多数出生时听力筛查未通过,或出生后数月或数年后出现听力渐进性、波动性下降,大部分在3-4岁发病,其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率约为1%-12%,其诱发原因可能是感冒、颅内创伤、不当用力、负面情绪等。
2、老年性聋
老年性聋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听觉器官衰老、退化而出现的双耳对称、缓慢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因此其听力损失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下降。
老年性聋主要见于高频听力受损,常伴有耳鸣或者颅鸣,部分患者表现为言语识别能力降低,特别是在噪声环境下,是听觉系统不可逆的损害。老年性聋由于主要是高频受损,因此常常表现出听得到,但是听不清楚。
3、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病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例特征,以反复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进行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主要症状的内耳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一般以单耳患病为主,亦可累积双耳。
梅尼埃病听力下降的特征为波动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早期多以低中频下降为主,听力下降的程度可轻可重。在早期的间歇期,听力可恢复正常,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听力损失会越来越重,间歇期也无法恢复正常或者发病前的听力水平。
4、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主要是指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对听觉感受器或听觉神经径路有毒性作用,或者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所导致的听力损失。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抗生素类(氨基糖甙类和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水杨酸盐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肿瘤药物,袢利尿剂,抗疟药,抗霉菌药物,以及其他类药物。
药物性耳聋为双耳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听力下降,首先由高频开始,逐渐加重,甚至在停药后一年或一年以后听力仍继续下降,有重振和听觉疲劳现象。也可见延迟发病者,少数敏感个体,可出现听力下降甚至全聋,听力损失为不可逆性。与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途径、内耳的药物浓度、药物排泄速度、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
了解了哪些听力损失的听力会继续下降,哪些可以通过治疗可以恢复,下篇文章我们会接着来了解听力下降会带来的危害,如何进行科学的干预以及如何保护现有的听力,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