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配了眼镜后,视力矫正效果很好,看不清的东西,立马能看清。但是对比助听器,初戴者会抱怨听见却听不懂,在有噪音、人多的场所中听声效果不佳的问题。
1、损伤部位不同
生活中,80%以上的眼镜佩戴者是指由近视、远视、散光、老花引起的视力模糊,这类视力问题是由于光线不能聚焦到视网膜上造成的,只要通过镜片让光线准确聚焦到视网膜上,就可以正常识别图像,选配眼镜后会有种“视力立刻被矫正”的感觉;
但是,不足20%是属于视网膜损伤的患者(生物电信号、传递到中枢部分出现异常),比如黄斑变性等,那么即使佩戴眼镜后光线能够正确的聚焦在视网膜上,视力也不会立刻被矫正了。
同样,如果是由于鼓膜穿孔、听骨链断裂、中耳炎引起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可通过药物与手术治疗大幅度提高听力。如果不能恢复到正常听力水平,只要助听器把接收的声音按需求放大,传递到耳蜗毛细胞,听觉中枢就可以识别声音,选配满意度也很高,但此种听障患者所占比例仅20%左右;
但是,如果是属于耳蜗毛细胞受损的患者(生物电信号、传递到中枢部分出现异常),比如:噪声性、老年性听力损失等,助听器放大声信号能帮助患者听到声音但是并不能帮助患者分辨清楚声音,选配效果会比传导性听力损失差很多。而此种听障患者多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或混合性听力损失,所占比例在80%以上。
配眼镜与配助听器满意度不同,其实主要是受损部位不同,导致人们误以为配眼镜效果都很好,而配助听器效果不好。
2、心理接受度不同
“当视力下降或看东西不清晰时,就应该选配眼镜,而且很多人还不止一副。”这是社会普遍接受的事实,人们对选配眼镜和使用眼镜不会产生任何抵触情绪,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而当听力下降或听得见、听不清东西的时,人们对助听器却会犹豫再三!因为,人们对助听器认知不多,还存在很多误解,比如戴助听器就意味着告诉别人“我年纪大了!”、“我耳朵聋了!”甚至会认为“我是听力残疾者!”而这些想法带来的羞耻感或者尴尬感,使得很多人不愿选配助听器,或者购买助听器后不愿佩戴助听器。
在心理接受程度上助听器远不如眼镜。这会让用户从心理上直接拒绝佩戴助听器,还会影响用户对助听器效果的判断与信心。
3、产品类型不同
眼镜是通过改变聚焦点使进入眼球的光线准确落到视网膜上,从而形成正常影像。不论高端眼镜还是入门级,清晰度一样好。
而助听器是由麦克风、芯片、受话器、电池等部分构成。***产品与入门级产品在芯片处理噪音环境下的信噪比,看电视和接打电话时的清晰度、自动化、使用便捷度上等都不一样。因此,越好的助听器能够越好地在复杂环境中提取佩戴者需要的言语信号,让佩戴者更好、更轻松地聆听声音。
因此,助听器芯片,决定了助听器聆听效果,所以,购买不同档次的助听器,佩戴者的满意度自然也不一样。
4、后期康复时长不同
大部分人配戴上眼镜就有被矫正的感觉,且可长期佩戴,或在需要看清事物时佩戴即可。
而大部分人佩戴上助听器并不会立即达到***效果,而是会有一个适应期,度过适应期,效果才会更佳,比如:每天戴几个小时;几天后从安静环境过渡到噪音环境交流;几天后来调机等等。
这是因为大脑听觉中枢需要一个长期佩戴的过程来适应环境,多接收有用信号,能提升其分析速度和精准度。
因此,助听器不能像眼镜一样立刻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助听器的***终效果取决于助听器佩戴者听力损失的具体病因、使用的助听器产品级别,以及使用时间和适应情况。
首次佩戴助听器时即使效果不能满足您的期望值也不要沮丧,先设定一个小目标——“比没戴助听器听得清楚,对交流有帮助”。先接受它,坚持使用,相信助听器一定会帮助您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